冥古宙
距今約46億年前至38億年,地球在這個最初的階段中並沒有任何生物, 當時火山活動頻繁, 同時是地球的天文演化階段, 期間經歷了無數次隕石撞擊, 科學家只能根據月球和其他太陽系天體的年齡來推測冥古宙的時間。
太古宙
距今約38億年前至25億年,地球上形成原始的地殼, 上面佈滿了小湖泊或小海洋, 火山活動頻繁而且強烈, 大氣層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 但原始生命還是出現了, 正式在地球駐腳, 這是原核細胞生物的時代, 並正式進入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
元古宙
距今約25億年前至5.45億年, 以真核細胞生物的出現與演化為主要特徵, 海洋裡生活著很多藍藻類, 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元古宙末期除藻類大量繁育外, 還出現了最早的動物及著名的 「埃迪卡拉動物群」 。
寒武紀
距今約5.45億年前至4.95億年,多細胞生物大量出現, 脊椎動物的祖先和各式各樣的無脊椎動物在短時間內產生, 被科學家稱爲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 澄江動物群就是著名的代表。 寒武紀的動物以具有堅硬的外殼為特點, 最常見的有三葉蟲。
奧陶紀
距今約4.95億年前至4.4億年,是地史上海侵範圍最大的一個紀, 由於當時淺海廣佈, 氣候溫和, 故海生無脊椎動物得到空前發展。 除寒武紀開始繁盛的類群以外,各門類的生物繼續分化, 並逐漸繁盛, 其中包括三葉蟲、 筆石、 頭足類、 珊瑚、 腕足動物、 海百合和苔蘚蟲等。
志留紀
距今約4.4億年前至4.17億年, 海生無脊椎動物仍佔非常重要地位, 珊瑚類和腕足類大量繁育。 而生物界的主要特點是脊椎動物有頜類和海生節肢動物板足鱟類的誕生,而植物群中亦開始出現陸生的祼蕨植物。
泥盆紀
距今約4.17億年前至3.54億年, 陸地面積擴大, 陸生植物演化迅速, 昆蟲開始出現, 魚類中的總鰭魚類登上陸地, 並進化為原始的兩棲動物。由於此時魚型動物大量繁育和分化,故泥盆紀又稱為 「魚類時代」 。
石炭紀
距今約3.54億年前至2.92億年,當時氣候溫暖而且濕潤, 蕨類植物大量發展, 形成沼澤森林, 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陸生動物亦迅速發展, 如蟑螂類和蜻蜓類是突然崛起的一類, 而兩棲動物逐漸演化出最古老的爬行動物。
二疊紀
距今約2.92億年前至2.5億年,古生代最後一個紀, 由於地殼運動強烈, 自然地理條件發生急劇變化, 促進了生物界的大變革。 爬行動物迅速演化, 當中有些成員已經具備了與哺乳動物類似的特徵, 而裸子的植物出現, 開始了中生代植物的面貌。 二疊紀晚期發生了一次大型生物滅絕事件, 90%以上的海洋生物包括曾經大量存在的三葉蟲都滅絕了。
三疊紀
距今約2.5億年前至2.05億年,地球進入中生代, 裸子植物更加繁盛, 大部分地區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動物界產生了許多新種類, 陸生脊椎動物發生了重要的演化, 包括在三疊紀晚期出現的恐龍及原始哺乳動物。
侏羅紀
距今約2.05億年前至1.42億年,小型哺乳動物逐漸發展, 爬行動物達到繁盛期, 佔據了陸、海、空三大生態領域, 恐龍更分化出各種大小及類型, 成為當時地球的霸主。 最大突破算是侏羅紀晚期鳥類及被子植物的出現, 是動植物生命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
白堊紀
距今約1.42億年前至65.5百萬年,恐龍依然是陸地上的主要生物, 鳥類得到了最大發展, 被子植物開始多樣化, 海洋爬行類中, 更多種類的蛇頸龍問世。 白堊紀晚期發生的滅絕事件, 導致恐龍、 各種海洋爬行類及菊石等主要生物消失於世上。
古近紀
舊稱早第三紀, 距今約65.5百萬年前至23.8百萬年, 地球進入新生代。 隨著白堊紀恐龍滅絕後, 古近紀動物界的基本特點是哺乳動物的迅速演化, 除了適應陸地生活的多種方式外, 還出現了天空飛翔的蝙蝠類和重新適應海中生活的鯨類,從白堊紀晚期開始佔主要地位的被子植物亦更趨繁盛。
新近紀
舊稱晚第三紀, 距今約23.8百萬年前至1.8百萬年,發生過大規模冰川運動。哺乳動物有了蓬勃的發展, 以體形增大爲其特徵。人類的出現是這個時代及哺乳動物的演化中最突出的事件。
第四紀
是地質歷史上最新的一個紀, 是指距今約1.8百萬年前至現在, 地球氣候出現過多次冷暖變化, 哺乳動物與新近紀相比有很大進化,大多數物種都是之前沒有的。 高等陸生植物及大部分動物的面貌在第四紀中期以後與現代基本一致。人類由猿人迅速進化為高智慧的現代人類是第四紀重要的事件, 所以稱為 「人類時代 」。